產業酒精的原料大宗是糖蜜不是糖
這幾天新聞報導糖價上漲,讓民眾有感覺。但是把理由推論是因為防...
這幾天新聞報導糖價上漲,讓民眾有感覺。但是把理由推論是因為防...
實驗結果顯示,只要每日喝360ml含糖飲料(一般易開罐汽水大小)這樣的份量,就會發現大腸癌細胞有增加的趨勢。
不過韋恩提醒大家,雖然實驗是以高果糖糖漿所作的,其實一般的砂糖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不要以為我吃砂糖就沒事了,因為砂糖在消化還是會變成大約50%的果糖與50%的葡萄糖,好不到哪裡去。
當人體攝取了過量的葡萄糖,或是血糖過高時,胰臟細胞內蛋白質會被破壞,產生一種醣化的反應,使得在胰臟細胞的基因組複製過程中,當有損傷需要修補時,因為原料不足而使修補過程發生錯誤,導致KRAS這個基因的突變,而致癌KRAS基因一旦突變,就像油門失控,會促使細胞生長失控,因此胰臟細胞就漸漸癌化了。
所以總結來說,避免「高糖」的攝取,控制合理的血糖值,可保護胰臟免於因代謝異常所造成的損傷,因此降低胰臟癌的風險。
追求糖的甜美是人的原始慾望,因為古代甜味取得很困難,砂糖的供應大概要到17、18世紀後才普及,所以人們措手不及、一時無法抵禦糖的甜美誘惑,對人類健康的隱憂在20世紀才慢慢浮現。只是近來台灣手搖飲料實在太普及,相當令人擔憂,像「全糖」珍珠奶茶700毫升,含糖量近62公克,幾乎一天一杯就糖量爆表。因為以台灣國民健康署研擬中的建議是「添加糖」攝取量不要超過總熱量的10%,也就是糖的攝取每天不要超過50公克。請大家務必注意。
之前很多討論食安的文章都會用一種驚恐下標法,好像連動物都不吃的東西,一定很恐怖。比如說談到果糖就說「連螞蟻都不吃了,這樣人還要吃嗎?」這樣子。
乍聽之下,好像「好恐怖喔,動物都不吃的東西,怎麼還給人吃?」如同我們當兵時也常挖苦說「伙房的東西,連豬吃了都會流眼淚」但是稍微思考一下,食品不依賴科學,而要依賴動物的直覺,那是不是一件可笑又可悲的事情呢?更何況動物如果不吃一樣東西,可能背後有很多理由,因為動物的嗅覺、味覺、行為模式都跟人很不一樣,不見得是與食安或健康相關。
比如說,大家之不知道,貓是沒有甜味覺的,糖端到他面前,所以不會愛吃甜食。這絕對不是因為連貓都知道糖是不好的東西,否則什麼東西該吃什麼不該吃,我們就聽貓的就好了,哪裡還用得著這些專家呢?
油還是糖比較壞? 是50年前科學界爭論不休的議題。在1967年一篇於權威的新英格醫學誌發表的一篇review論文結論,膳食裡的油脂(包含膽固醇)是造成高血脂與動脈硬化的殺手,自此一槌定音,到目前為止大眾對此深信不疑,油脂與飽和脂肪酸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低脂宣稱大行其道。
但是科學界恐怕與白色巨塔一樣複雜,直到最近,這背後的曲折才被更多論文揭露出來。一篇發表於PLOS Biology的論文Sugar industry sponsorship of germ-free rodent studies linking sucrose to hyperlipidemia and cancer: An historical analysis of internal documents說明了,前述的研究恐怕背後有更深的運作。首先該研究經費其實是由Sugar Research Foundation糖研究基金會(以今日換算5萬美金)的經費所資助,而此研究基金會其實背後是糖業協會所支持。該論文當時並沒有揭露經費來源來自糖研究基金會,這以當時的科學標準來看是沒錯的,因為要到1980年代,揭露經費來源或利益迴避才成為論文發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