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成式AI科技越來越熱門,許多品牌也想把AI導入廣告製作上,不過近來幾起食品業的AI創新的廣告有點大翻車,受到許到消費者不留情地批評。讓人好奇AI到底為何讓大家反彈這麼大? AI廣告到底有未來嗎?
目錄
今年8月日本麥當勞推出網路限定的麥當勞薯條廣告,這則廣告是由日本AI知名工作室架空飴(Kaku Drop)所製作,不過播放以來受到許多消費者的惡評。
消費者在網路上這樣反應:
《覺得很詭異》
《挑戰AI的想法不錯,但與麥當勞的概念不符,感覺只是單純想用AI罷了》
《看起來像那些氾濫的整形廣告》
《老實說,這段影片讓人感到不適,還是去買摩斯吧》
比起日本麥當勞AI廣告僅限網路,有點測試的意味。可口可樂一向以每年的聖誕節為最大檔期,廣告宣傳也是使足全力,往年白熊、聖誕老人、闔家團圓的廣告形象深植人心,甚至有此一說,現代定型的紅衣服、白鬍子的聖誕老公公形象根本是可口可樂廣告塑造出來的。而今年可口可樂也特別以AI製作了聖誕節檔的廣告,主題為 “The Holiday Magic is coming.” 甚至逛告上還特別註明是由AI製作,這支廣告是使用由可口可樂打造的人工智慧平台「Real Magic AI」創作,該平台由OpenAI提供技術支援。。只是廣告在11月上演後也是收到許多負評。
網路上最熱門的留言說
《百事可樂,現在是你推出真人版廣告嘲諷可口可樂使用 AI 的好機會》
《沒有什麼比用最沒有靈魂的廣告來慶祝聖誕節更諷刺的了》
看到這邊,大家不免好奇,生成式AI近年來在各領域如火如荼的發展,甚至AI創作的藝術價值也受到人類的肯定,今年11月7日的蘇富比(Sotheby’s)拍賣會上,一組名為《A.I. God》的系列畫作收到27次出價,遠超於最初估計的12萬到18萬美元成交區間,最終以108萬美元(約三千五百萬台幣)價格定槌,由一位匿名的美國買家拍下。這幅畫由知名AI機器人Ai-Da所創作,她是由現代藝術家艾登・梅勒(Aidan Meller)所領導的30人團隊共同打造的女性機器人藝術家,於2019年2月正式公開運作。那為何AI製作商業廣告卻不被同樣的肯定呢?
其實食品業運用AI廣告也不是第一次,伊藤園在2023年的綠茶就運用了AI製作,也沒收到這麼大的反彈聲。
這邊我們就要了解一下深深影響機器人設計學的恐怖谷理論了。
恐怖谷理論(英語:Uncanny Valley;日語:不気味の谷現象)是早在1970年由日本機器人工學學者森政弘所提出的理論,描述人類在觀看人型機器人或AI生成的圖像時所感受到的詭異感或不快感。森政弘在他的論文中提到,隨著機器人擁有越來越像人類的特徵,人們會對它產生好感,但如果它變得過於像人類,就會變得詭異。然後,他預測當機器人幾乎無法與人類區分時,人們又會對機器人重新產生好感。而AI圖的好感度完全可以應用這個機器人的恐怖谷理論來理解。
資料來源:機器人學
認知心理學認為恐怖谷是一種「知覺失調」(Perceptual Mismatch),當我們察覺到特徵不一致時,比如眼睛看起來真實但皮膚不自然,便會感到不快。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些人類的感知會觸發一種本能,如同人類會反射性避開屍體或者是殘缺的身體,讓我們避免潛在的威脅。
劇院來說,幾年前由漫畫銃夢改編的電影艾莉塔,為了呈現漫畫原作的風格,而將你主角的眼睛用電腦動畫刻意放大,也被許多觀眾反應說很不舒服。
求安全的本能,可以應用在各項品類,但是唯獨食品廣告可能更加的敏感。因為看到同伴進食其實也是一種社會性的訊號,看到同伴吃東西也是告訴我們哪裡有食物,或者是這裡很安全,或者是與同伴社交的一種訊息,就像台灣傳統也是用一句「吃飽沒」來問候人。
所以人類其實對別人的吃相其實是很敏感的。(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日本首相因為吃相不好看,所以被日本民眾批評得很慘。)所以在吃東西的肌肉運用上如果有很細微的不自然,很容易被人認出,而且是感到很負面的感覺。
其實在留言裡也可以看出很多人不是對AI廣告有反感,而是針對AI可以取代人類感到很不安,也很害怕會造成未來自己失業。雖然用溺愛拍廣告有很多經濟上的優點,比如說不用再花大錢去請大明星,或者是也不擔心明星日後如果有什麼負面的新聞,連帶品牌受損,而且廣告的自由度跟變化度也更高了。但是很多人就會擔心,因此很多人類就要失業了,這一點跟聖誕節的氣氛,闔家團圓溫馨的感覺,就更格格不入了。
無論喜歡或不喜歡,使用AI協助工作,未來恐怕是無法改變的趨勢。能夠更加善用AI這個工具,未來就很可能是市場上的領導者。AI廣告也是,能夠做出更真實的影片,更精緻的細節,也是讓消費者能夠放心接受AI影片的關鍵,未來相信只會有越來越多的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