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趨勢分析

昆蟲食的趨勢,昆蟲是替代蛋白質的良好來源,搶救糧食危機與地球暖化

昆蟲食物是指將昆蟲作為人類食物的來源。這種飲食方式在全球許多文化中都有著悠久的歷史,特別是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區。昆蟲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健康脂肪,同時它們的養殖對環境的影響相對較小,所需的水和飼料遠少於傳統的畜牧業,目前,有超過2,000 種昆蟲已被確定為可供人類安全食用。

預測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90億以上,這一人口增長將使得食品生產量的需求增長為目前的兩倍,其中尤其是蛋白質的需求更為迫切,所以食物短缺議題讓昆蟲食成為WHO的關注議題。近年來地球暖化已成為不可忽視的議題,養殖禽畜造成的環保議題與溫室效應也是關注的焦點,昆蟲飼養的低碳排、低溫室效應,也讓昆蟲食成為全世界ESG關注主題。近年來不但有許多專家投入研究昆蟲如何入菜,也有許多世界級的新創企業(如Bugsy Bros、Beetle Jelly、Bugs in Mugs、Haocheng、Crickester、Insecteo、Bug Foundation、Eddiebug、Gran MitlaInsectables等)獲得許多募資,專心研究昆蟲食的產業化。

昆蟲具有高蛋白的營養價值,又有繁殖快速、不挑食、蛋白質轉換效率高等優點,更有低碳排的優勢,所以被許多專家視為對抗地球暖化下的食物安全(Food Security)的明星。只是如何克服昆蟲入菜在許多人的心理障礙,以及在昆蟲養殖生產上的食安管理,就是最大的挑戰。只是昆蟲入菜在台灣還多了一項挑戰,那就是如何突破法規,讓昆蟲成為合法的食材,因為在食藥署「台灣的可食用昆蟲及昆蟲來源製取之原料」的正面表列上,僅有紅蚯蚓、蜂蛹、擬黑多刺蟻、蠶蛹等4種,所以大家熟知的蟋蟀不在其列,更不論其他國際新興的麵包蟲、黑水虻等等,因此才會有林業署嘉義分署所屬觸口自然教育中心推荔枝椿象料理課程,卻被嘉義縣衛生局人員上前阻止的事件發生。所以台灣的昆蟲食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昆蟲食的優勢

因為文化的原因,昆蟲不是台灣食物裡常見的食材,甚至在食物裡出現食物會讓大多數人覺得驚嚇、反胃等負面印象,但是一些山產店裡早就有蜂蛹、蠶蛹、螞蟻、蟋蟀等昆蟲少量入菜。但是在某些文化裡,昆蟲是很稀鬆平常的食材,比如說東南亞常見的油炸蚱蜢、竹蟲、金龜子,廣東也會吃田鱉、龍虱,南美洲原住民會吃天牛幼蟲,胭脂蟲也是傳統常用的紅色色素等,根據研究,泰國的食用昆蟲多達五百種以上,所以只要克服心障與安全飼養的問題,昆蟲絕對是豐富的食物來源。

昆蟲是最豐富的動物資源

昆蟲與蝦子、螃蟹同屬節肢動物這個類群,同屬三葉蟲的後代。昆蟲是地球上物種數量最多的動物群體,估計已有超過100萬種已被描述,實際總數可能遠超這個數字。它們佔地球上所有已知生物物種的超過一半,已命名的昆蟲類就有超過75萬種,遠遠超過任何其他動物類群。昆蟲具有有以下特色,所以如果拿來做食物可說是源源不斷,所以在糧食生產上具有很大的優勢:

適應環境的能力強

昆蟲在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態系統中都能找到,從沙漠、森林、湖泊到海洋邊緣。牠們擁有極強的適應能力,能夠生存在極端環境中,例如寒冷的高山地區或炎熱的沙漠。所以昆蟲是地球上分佈最廣的動物,從南極的極寒地區到熱帶雨林,無處不在。

強大的繁殖能力

昆蟲具有非常高的繁殖能力。例如,一隻蚊子在一生中可以產下數百個卵,而某些白蟻的蟻后甚至可以產下數百萬個卵。這種高繁殖率使昆蟲能夠迅速擴張其族群數量,並在短時間內適應環境變化。

生長快速

昆蟲平均的壽命很短,而繁殖速度很快,並且僅需要簡單少量的棲息地和營養需求,所以很好飼養。昆蟲的收穫速度比牛或豬快得多,飼養需要的用水也更少。 昆蟲的收穫週期一般僅僅30-45 天,遠短於傳統禽畜的4 到36 個月。

生命週期的多樣性

昆蟲的生命週期具有多樣性,包括完全變態(卵、幼蟲、蛹、成蟲)和不完全變態(卵、若蟲、成蟲)。這種多樣性使昆蟲能夠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利用不同的生態位,有效避免了幼體與成體之間的競爭,在不同生命週期也有不同的

昆蟲的營養

專家認為昆蟲含有豐富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所以可以提供人類許多種營養與機能保健上的需求,尤其是在供應蛋白質上,昆蟲與其他雞、豬、牛上具有許多優勢。

蛋白質

平均而言,食用昆蟲的蛋白質含量範圍為35%–60%(乾重)或10%–25%(鮮重),這些數值不但高於植物蛋白來源,包括穀物、大豆和扁豆;與動物性蛋白質來源相比,昆蟲提供的蛋白質甚至超過肉類和雞蛋。昆蟲綱中的昆蟲(如蟋蟀、蚱蜢、蝗蟲)特別富含蛋白質。

種類蛋白質含量 (濕重)Ref.
蟋蟀 Teleogryllus emma55.65%
Ghosh et al. (2017)
蚱蜢 Ruspolia differens44.59%Siulapwa et al. (2012)
豬肉27%USDA資料庫
牛肉26%USDA資料庫
雞肉27%USDA資料庫

然而,由於昆蟲存在堅硬的外骨骼,高比例的幾丁質成分的外骨骼特別難以消化,所以昆蟲蛋白質的消化性差異很大。但是如果使用部分加工去除外骨骼可以大大提高昆蟲的營養價值。一些研究發現,去除外骨骼後,昆蟲蛋白質的消化率為77%–98%之高。

脂肪

昆蟲營養成分中,第二大成分是脂肪,物種、性別、繁殖階段、季節、飲食和棲息地等,都會影響昆蟲的脂肪含量,幼蟲和蛹的脂肪含量通常高於成蟲,雌性昆蟲的脂肪含量通常高於雄性。昆蟲含有較高的不飽和脂肪酸,與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動物油脂比起健康許多。

礦物質與維生素

研究指出,大多數食用昆蟲的鐵含量與牛肉相似,也有研究發現,食用昆蟲可以提供人類每日大多數的礦物質需求,尤其是鐵、鋅、鈣、銅、磷、鎂和錳,現有證據顯示,食用昆蟲也含有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B6、C、D、E和K,特別是昆蟲綱(Orthoptera)和甲蟲綱(Coleoptera)富含葉酸。

抗氧化力

前文介紹過研究Antioxidant Activities in vitro of Water and Liposoluble Extracts Obtained by Different Species of Edible Insects and Invertebrates 。認為昆蟲具有很好的氧化力,蝗蟲的抗氧化力居然有柳橙汁6倍之高。研究中還比較了十多種昆蟲及無脊椎蟲類的抗氧化力,發現在水溶性的抗氧化性(TEAC)裡,蝗蟲、蠶、蟋蟀排了前三名。而在脂溶性的抗氧化性(TEAC)裡,以蠶與蟬最高,蠶的脂溶性抗氧化力居然是橄欖油的大約2倍左右。

現在普遍認為抗氧化力與癌症、心血管疾病、老化有關,所以這證明了昆蟲確實是不錯的機能性營養來源。

昆蟲富含甲殼素


昆蟲的外骨骼是由幾丁質構成,如果經過進一步的消化處理,就會變成幾丁聚醣,也就是俗稱的甲殼素,是一種特殊的多醣構造。甲殼素算是一種難消化的纖維,目前多半是由蝦殼蟹殼取得,經過適當的處理後可以做為機能食品,一方面可以減肥、吸油,另一方面還可以降膽固醇、降血脂。

只是所以對於孕婦、哺餵母乳的媽媽、嬰幼兒者,或是本身已經在服用降血脂藥物的慢性病患者,在食用甲殼素相關製品時,都得格外注意,服用後反而降低體內血脂,恐會出現反效果,慢性病患者的服藥狀況也可能出現問題。幾丁質也可能是造成蝦蟹過敏的過敏原,所以過敏體質也要當心。

昆蟲食的未來

根據市場調查公司預估,可食用昆蟲市場規模將於2034年達到91.4億美元。全球可食用昆蟲市場規模在2023年為12.3億美元,2024年增至14.8億美元,預計到2034年將達到約91.4億美元,2024至2034年期間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為20%。北美在可食用昆蟲市場中佔據了最大的市場,規模在2023年達到4.2億美元,達全世界的34%。

  • 2023年,北美在可食用昆蟲市場中佔據了最大的市場,達34%。
  • 以產品劃分,2023年甲蟲類產品佔據了市場的34%以上。預計在預測期內,蟋蟀類產品的複合年增長率將達到21%。
  • 以應用劃分,2023年粉末類產品佔據了最大的市場,達44%。

可預期昆蟲食市場大幅成長

歐美是預期昆蟲食成長最快速的市場,這些市場比較沒有食用昆蟲的傳統,但是對於與地球永續與環保,還有蛋白質替代物的營養需求有清楚的需要。國家不但支持研究單位與企業合作找出可食用昆蟲安全養殖加工的方法,同時在法規上也沒有特別的限制,讓昆蟲與其他傳統食材站在同一基礎上,廠商必須負起安全的責任

甲蟲類產品預期在可食用昆蟲市場中佔據了主導地位。甲蟲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健康脂肪。特別是與傳統的牲畜如牛或家禽相比,甲蟲經常被推廣為可持續的蛋白質替代來源。在溫室氣體排放和資源使用(如土地、水、飼料)方面,甲蟲對環境的影響也較小,這使其在可持續性方面更具吸引力。隨著時間的推移,甲蟲和其他可食用昆蟲的供應鏈已經變得更有效和組織良好。

如今,專門的昆蟲養殖場和企業專注於生產、養殖和加工供人類食用的甲蟲。通過農業技術的改進,如自動化和昆蟲飲食優化,已經實現了更高的產量和穩定的品質,確保市場的穩定供應。蟋蟀類產品是增長最快的可食用昆蟲市場。與傳統的牛養殖相比,養殖蟋蟀所需的資源更少。與較大的牲畜相比,蟋蟀具有更高的飼料轉換效率,能夠更快地將飼料轉化為可食用的體重。由於蟋蟀養殖所需的水和土地較少,且排放的溫室氣體更少,因此它是一種更可持續的食品生產方式。

昆蟲粉會是最大應用機會

2023年,粉末類產品在可食用昆蟲市場中佔據了主導地位。可食用的昆蟲粉富含蛋白質,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像麵包蟲、炸唪和蟋蟀等昆蟲的蛋白質含量特別高,甚至可以達到牛肉或雞肉等傳統動物來源的兩倍。

昆蟲粉末的優勢是可以輕易地添加到各種食品中,包括蛋白棒、烘焙食品、意大利麵、零食和飲料,可以讓食品提高營養價值,而且由於昆蟲粉末天然不含乳製品和麩質等常見過敏原,因此對於有飲食限制或過敏的人來說,昆蟲粉末是理想的選擇。

而且最重要的是昆蟲粉不具昆蟲的外型,所以對大多數人都比較沒有接受障礙,畢竟要看到整隻昆蟲吃下去,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有點心理障礙的。

而且昆蟲粉易於調味,對於特殊蟲味敏感的人,可以藉由調味掩蓋過去。加工過程中如果去除幾丁質的昆蟲外殼,對於口感與消化吸收都是比較好的。

回顧昆蟲食的歷史

其實昆蟲作為食物,在中國歷史上已經有三四千年的歷史了,周天子的宮裡有個官職是醢人,要負責製作蚳醢(螞蟻蛋的醃醬)、蠃醢(蜂的醃醬)給天子享用。這些醢也是現代醬油或番茄醬的鼻祖,參考前文:兩大醬料系出同門-番茄醬與醬油同出中華飲食文化

古代蝗災時,也有飢民迫不得已把蝗蟲抓來蒸著或是曬乾吃,《唐書》貞元元年夏,蝗,東自海,西盡河、隴,群飛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葉及畜毛靡有孑遺,餓殣枕道,民蒸蝗, 曝颺去翅足而食之。就連唐太宗知道有蝗災時,也在巡視時抓了一隻活蝗蟲想要吞下肚給臣民看。不過依照現代的研究,群居性的蝗蟲含有氫氰酸(HCN)是有毒的,煮熟了才有辦法把毒性消退。

就連本草綱目都記載了好多種昆蟲的吃法:
蔗蛄:漳泉種蔗田中,出一種蟲如蠶,食蔗根,名蔗蛄。土人食之,味甚甘美。
山螞蟻子: 白如粞米,俗呼狀元子,大力丸用之。
棕蟲:棕蟲產騰越州外各土司中,穴居棕櫚木中,食其根脂汁,狀如海參,粗如臂,色黑。土人以為珍饌,土司餉貴客,必向各峒丁索取此蟲作供,連棕木數尺解送,剖木取之,作羹味絕鮮美。
禾蟲:閩廣浙沿海濱多有之,形如蚯蚓。閩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餉客為饈,云食之補脾健胃,禾蟲到現今都在中國南方被視為美食。
連冬蟲夏草也算是真菌寄生在蝙蝠蛾幼蟲身上的一種珍貴藥材。

二次大戰日本民間「代用乳」也曾經使用過蝗蟲,那時缺乏食物,所以提倡過人工營養兒的大豆粉營養法: 炒米、小麥、大豆等的粉末,加上柴魚鬆、魚、蝗蟲、幼蟲等的蛋白質,以及蔬菜乾、砂糖、鹽等,再以熱開水沖泡。〈代用乳(非奶類營養)的作法與餵食法〉(《主婦之友》昭和十九年十月號)

韋恩自己的昆蟲食體驗

之前去泰國,發現便利商店有賣這樣一包一包的炸昆蟲,挑了蟋蟀與蠶蛹,鼓起努力吃下肚,其實蟋蟀跟蝦X先有點像,只是蠶蛹肚子裡有蛋…口感不太適應。

之前也在山產店吃過蜂蛹炒蛋,感覺他的小眼睛盯著我看

日本還有一家新創企業 TAKEO 極力推廣各種昆蟲食,曾推出過蟋蟀拉麵,之前韋恩曾去買過獨角仙幼蟲,他們店內還有田鱉汽水,據說田鱉有一種特殊的香氣,不過外型有點驚人就是了。

資料來源: TAKEO

韋恩的食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