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亞培安素下架事件看罐頭食品的安全
前幾天新聞爆發出了亞培罐裝系列營養品的衛生安全事件,原本以為是安素的零星個案,怎知陸續查出了包含安素、腎補納等等共有600多件的客訴案在案。這些客訴的共通點都是倒出來有結塊、味道有異味等等。目前衛生單位已經要求亞培進行全面下架,下架的品項為「亞培原味安素」、「腎補納」、「普寧勝」、「管灌安素」、「健力體」及「愛美力HN」等6品項產品。
韋恩首先建議大家
1. 觀察手邊是否有這6項亞培的產品,
2. 如果有,請立即停用,
3. 洽詢亞培的客服專線0800-036-688有關下架回收事宜,
4. 如果要尋找替代的產品,營養師全聯會也提出了建議,請大家不妨參考附圖購買。
目錄
對於特殊病患,安全性要特別當心
這類營養品特殊的地方是,有些屬於一般食品,如安素,只是作為成人一般補充營養補充體力用的,就算不吃也不會怎麼樣;但是有些屬於特殊營養品,如「腎補納」、「普寧勝」、「管灌安素」等等是給特殊病患如糖尿病患食用的,甚至是管灌病人食用的,這類病患本身就沒太多選擇,非得食用這些營養品,而且這些病患可能體力、免疫力已經不是很好,吃到不安全的東西,恐怕相當危險。
罐頭相對是安全的一種包裝
當然,要斷定這些問題到底是怎樣發生的,恐怕要衛生單位進一步採樣化驗才知道。只是依韋恩的經驗推斷,大概是微生物生長腐敗惹的禍可能性很大。韋恩趁機給大家一些觀念分享,這類罐裝飲品,依然屬於屬於罐頭食品的一種,雖然跟大家習慣知道的罐頭鮪魚、罐頭醬菜不太一樣。因為這類產品高蛋白質、很營養,pH值又偏中性,所以很適合微生物生長,因此作為罐頭進行滅菌,是相對安全的一種保存方式。比如說,之前韋恩介紹過的日本防災食物 (【2017 Foodex Japan日本食品展見聞錄1】 防災食品 http://www.agrifood.life/archives/405),很多就是採用罐頭方式處理的,比如說罐頭蛋糕,處理得當的話,保存個5年也是不成問題的。
商業滅菌非絕對,罐頭仍要檢查
既然液態的營養品屬於罐頭食品的一種,相對是很安全的。只是既然這樣,那這次的問題可能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雖然叫做滅菌,還是不能保證萬無一失,因為目前罐頭生產的方式叫做「商業滅菌法」而不是「絕對滅菌法」。所謂商業滅菌法,就是以商業上可行,以有限的溫度與時間下進行滅菌,這樣子原本數以兆億的微生物,雖然沒有達到殺死光的地步,但是還是可以達到安全為生的程度。要讓食物中的微生物歸零要付出的代價太高了,所以並不實際。能讓微生物控制在百萬分之幾的不良率,就已經算是安全了。
只是這不良率百萬分之幾,還是有機會讓(幸運?)的消費者碰到。所以消費者在購買罐頭還是要自己注意一下:
購買或食用罐頭前的建議:
1. 食用前,看看罐頭有沒膨罐? 微生物生長常常伴隨著生產二氧化碳,所以會讓罐頭膨脹,嚴重時還會爆炸…所以看到膨脹過的罐頭就別吃了。
2. 罐頭有沒有變形? 有時候罐頭如果在運輸過程中摔到或碰撞造成變形,可能產生微小的細縫,讓微生物趁隙而入,所以變形的罐頭要特別小心,這次的事件其實也不能排除是運輸造成的問題。
3. 罐頭有沒有失去真空? 通常罐頭的內部氣壓較低,俗稱產生真空,當然不是到達物理學上的真空狀態。如果內部因為微生物產氣,就失去了內外的壓差。所以有些罐頭會在蓋子上設計一個真空鈕,失去真空狀態時,開蓋就不會有「啵」的一聲,這點也是可以讓大家提高警覺的巧妙設計。
亞培的反應遲鈍
只是事情發展到現在為止,亞培作為世界領導性的營養品牌,處理動作未免令人覺得荒腔走板。
首先,衛生局調查之後才發現亞培早已知道有多起客訴情形,只是一直沒有通報,也沒採取任何行動,不免讓人有想要掩蓋事實的感覺。
其次,這事件牽扯多項產品,已經不是單一個案,而是一個系統性的事件,不能以單一產品的不良率來解釋。必須要以整體的品管檢查找出問題到底出在哪,否則接下來都是讓消費者處在危險之中。
最後,直到今日,亞培的官網都沒有一個公開聲明,也沒有告訴消費者到底家中的貨品該怎麼處理。只忙著回收賣場貨架的貨是不足夠的,這點對於亞培公司的危機處理,感到有點不可置信。
顛覆 你對罐頭與真空包裝食物的錯誤迷思
罐頭食品絕無防腐劑,但真空包裝≠無菌,應遵循『三要』原則
「因為罐頭都摻防腐劑,才能放10年都不會壞」、「常常吃泡麵、罐頭,會變成木乃伊」、「真空包裝的食品,因為無菌,絕對安全」,生活中充斥著許多對於食品的迷思及謠言,往往讓民眾陷入恐慌,不知道應該怎樣買、怎麼吃才能安心。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強調,台灣的食品罐頭製造流程是參考先進國家標準,必須符合密閉、商業滅菌(俗稱高溫殺菌)與室溫保存三項原則,以杜絕微生物的生存條件,尤其是具有危害性命疑慮的肉毒桿菌,所以罐頭食品不需要,也沒有必要添加防腐劑。
揭開 罐頭食品不需要防腐劑的秘密
現今,使用罐頭或真空包裝型態的食品越來越多,但很多消費者卻不清楚它們的製作原理,甚至以為只要是使用金屬材質的罐裝食品,通通都叫做罐頭食品。
「這是錯誤的觀念!判斷罐頭食品,是從它的加工製作過程為依據,而不是容器的材質和外觀」,在食品界資歷超過40年的前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副所長陳陸宏進一步解釋,把食品封裝在密閉的玻璃罐、鋁罐或軟材質容器內,於封裝前或封裝後施行商業殺菌,使其能在室溫下長期保存者,才可以稱做「罐頭食品」;換句話說,泡麵裡附的牛肉調理包、民眾喜愛的竹筍玻璃罐頭、上班族常喝的雞精…等都是罐頭食品,但也因為罐頭食品的加工過程,使得罐內食物可以在無添加高量防腐劑的條件下,保存許久。
事實上,追溯200多年前罐頭食品的發明原因,就是為了克服法國拿破崙遠征歐洲時,遇到食物容易變質腐爛、無法長時間保存的問題;當時,一名廚師Nicolas Appert偶然發現密封於玻璃容器裡的食物,只要經過適當加熱後較不易變質,於是花了10年時間研究,最後他將食物事先處理好後,裝入廣口瓶內並全部放入沸水鍋中加熱30分鐘至1小時,再用軟木塞塞緊、用線加固或用蠟封死,使其呈現密閉狀態,才終於克服讓拿破崙困擾許久的食物變質問題,也為食物保存技術劃上歷史新頁。
不過,罐頭食品達到無菌標準,卻要到1862年才開始,法國生物學家Louis Pasteur 發現食品腐敗都是細菌所導致,促進罐頭工廠採用蒸氣殺菌技術後才真的實現;陳陸宏也提醒民眾:「由於罐頭食品不需要,也沒必要添加防腐劑,所以『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相關法規標準明文規定“禁止罐頭食品使用防腐劑”。」
真空包裝≠無菌 需搭配肉毒桿菌無法生存的條件
既然罐頭食品的食品加工目的,是為了長時間保存食物、使其不易變質,真空包裝食品之加工設計也是為了食品安全嗎?
陳陸宏說:「真空包裝,只是避免食物受到外界污染,不等於無菌;若要杜絕微生物生長,還需要搭配其他條件,例如:高溫商業滅菌、低溫冷凍、降低pH值或水活性、提高鹽濃度、添加亞硝酸鹽或硝酸鹽…等這些令微生物無法生長的加工處理過程,才能讓食物不易變質,避免肉毒桿菌中毒。」
一般來說,政府及食品業者避免消費者食品中毒的指標就是肉毒桿菌,因為肉毒桿菌毒素的致死率最高。但肉毒桿菌的孢子會於厭氧(無氧狀態)和低酸性的環境中產生毒素,但所幸它害怕高溫或低溫、太酸或太鹹與乾燥的環境條件。因此,食藥署針對常溫貯存及販售之真空包裝的即食食品,列舉以下規範:(1)水活性≦0.85;(2)氫離子濃度指數(pH值)≧9.0;(3)經商業滅菌;只要符合其中一個標準,即達到肉毒桿菌孢子無法生存的環境條件。
專家教你 如何挑選、食用及貯藏罐頭與真空包裝食品
不過,大多數的消費者不清楚如何挑選、食用及貯存罐頭或真空包裝食品;陳陸宏認為,罐頭食品相較於散裝食品而言是比較安全的,只要購買時注意罐頭外觀是否有膨罐、髒污、生鏽、凹罐、密封不全或是真空鈕浮起等問題;食用罐頭食品時,若需加熱,應先將食品倒入玻璃或瓷器等容器後再加熱;若沒吃完想冷藏,也建議倒入容器後再放入冰箱保存。
在選購及食用真空包裝食品方面,衛福部呼籲消費者要遵循「三要」原則:一、要冷藏冷凍才買,二、要充分加熱才吃,三、要看清標示才好;陳陸宏則補充表示,肉毒桿菌孢子和其他微生物一旦生長會產生大量氣體,如果發現真空包裝膨脹變形,民眾絕對不要再食用。
至於貯存方式,陳陸宏強調,微生物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無論是哪一類型的食品都要放在低溫乾燥的環境裡,尤其要避免太陽照射,因為紫外線可能會讓食物產生不明的化學變化,容易衍生品質疑慮。
事實上,食品業者都應遵循國家法規規定,提供安全的產品,以保障消費者的權益;加上衛福部公告的《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中,『第8章低酸性及酸化罐頭食品製造業』和『第9章真空包裝即食食品製造業』,皆有詳細明文規範;同時亦公告『市售真空包裝即食食品標示相關規定』以確保民眾食用的安全。
現今國人工作忙碌,真空包裝及罐頭食品的確能為消費者提供省時、便利的另一項料理選擇,減少迷思與誤會,更能讓民眾買得聰明、吃得安心;如果想對罐頭或真空包裝食品有更深入的了解,或是對於生活中的食品謠言感到無所適從,建議至食藥署官網(http://www.fda.gov.tw/TC/index.aspx)一探究竟。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Login.action?id=5082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