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

PLA(聚乳酸塑膠)與其他塑膠有什麼不一樣?可以在環境分解嗎?為何環保署禁止PLA免洗餐具的使用?

新聞報導,環保署宣布因為「難以回收」自今年(2023)8月起要進一步禁止PLA免洗餐具的使用。

PLA聚乳酸被稱為生質塑膠,因為它使用的不是石化原料而是玉米、小麥澱粉為原料,再經發酵成乳酸所聚合而成的塑膠。本來PLA最大的宣稱是生物可分解,但是經過研究發現,這生物可分解必須要在特殊條件下緩慢堆肥分解才可以,而台灣根本沒人建立這樣的回收場,因此只能焚化處理,否則像綠色和平曾自己實驗將PLA塑膠餐具埋入土中,經過很長一段時間還是好好的,跟大家想像中不一樣。

但是因為PLA塑膠長得跟其他塑膠太像,太多人會把它當成其他可回收塑膠,放入回收區,其實PLA回收標誌編號為7與其他塑膠不同類。這樣反而搞成其他塑膠如PET全部不能回收。因此PLA號稱的美意完全沒能達成,還造成回收系統負擔。

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執行秘書王嶽斌說,早期為了減少一次用塑膠產品氾濫,針對免洗餐具公告不得提供塑膠產品,但當年把「生物可分解塑膠(PLA)」當作替代措施,因此未給予限制。王嶽斌說,如今環保意識慢慢朝向餐具自備跟重複使用,而且歐盟也在去年11月30日提出,有關「生質基、可生物降解和可堆肥塑膠」等政策框架,建議對PLA也不能被濫用,國內環保單位也認可此做法。

只是此次「免洗餐具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修正只針對杯、碗、盤、碟、餐盒,並不包含吸管、湯匙、叉子、刀子、攪拌棒,便利商店盛裝沙拉、鮮切水果、涼麵的PLA塑膠盒,也不在公告管制範圍內。

之前韋恩在前文(2019年7月1日起四大場所禁止內用一次性塑膠吸管,但是留下生物可分解塑膠的小門)就提到,當初禁用塑膠時PLA是個留下的小門,杯、碗、盤、碟、餐盒禁用,但吸管還沒禁,韋恩另文(生質塑膠PLA是塑膠吸管的完美替代方案嗎?)也提過,在快樂小藥師的實驗裡,PLA吸管埋入土中半年也沒有分解。

所以在PLA吸管刀叉還可以販賣的時候,只有靠我們自行判斷正確的垃圾處理方式,不要丟到回收區,尤其是PLA混合了植物纖維的製品,之前許多行銷上沸沸揚揚,號稱生物材質如蔗渣吸管、米糠筷子等等都屬於此類,更不要被錯誤的行銷方式所誤導,以為丟到野外就可以自行分解,那可是環境的大災難。

生物基質塑膠不等於生物可分解塑膠

PLA常被作為透明的冷飲杯

生物基質塑膠(Biobased)與生物可分解塑膠(Diodegradable),是兩個不同的觀念,但是常常有消費者搞混,也有廠商故意混淆,大家可要分清楚。

生物基質塑膠

生物基質塑膠指的是以生物來源的成分,再經過加工後製為塑膠。常見的有澱粉發酵為乳酸,再加以聚合的聚乳酸(PLA)塑膠;也有如可口可樂之前曾經使用甘蔗以及甘蔗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料來生產植物寶特瓶(PET);或是前幾年台灣暴起暴落的蔗渣吸管(這點有點爭議,因為其實主體還是PLA);而媒體也報導,捷克車廠Skoda 推出以甜菜渣為原料,透過專利的染色及壓製技術作為內裝裝飾,也以另外一種由蘆葦草成為生物燃料後的殘渣,成為車內門板、A柱等部位材質。這些都是使用生物材料作為聚合物的案例,可以替代來自石油材料的塑膠,但是使用生物材料不等於可以生物分解,這是非常多人誤會的地方。

生物可分解塑膠

生物可分解塑膠指的是在特定條件下,比傳統塑膠更容易被微生物分解的物質,其來源可以是石油或是生物基質塑膠。但是塑膠的分解是有差異的,有的只是崩解解或是分解,也就是塑膠看似被分解,其實只是因為氧化或光解分解為碎粉等小顆粒,其本質還是塑膠高分子。但是另一類生物可分解塑膠,特別被稱為為「生物可堆肥塑膠」,指分解過程將產生堆肥或腐殖質等生物可利用的較小分子,可以與有機廢物一起添加到工業堆肥中,或是直接降解為二氧化碳。可以想見,這種生物可分解塑膠是很多人心目中環保追求的目標。

生物可分解塑膠(PLA)的盲點

目前市面上最普遍被稱為生物可分解塑膠的就是PLA,PLA常被作為透明的冷飲杯、透明的沙拉盒、透明的蛋盒、刀叉、塑膠袋的形式,PLA材質被歸類為7號的其他塑膠。PLA被某些人相信是種環保材質,之前也有把蔗渣PLA吸管塑造為台灣之光,在群募市場狠狠募了一大筆錢,但是PLA真的如大家所想像的理想嗎?

PLA不能與其他塑膠一起回收

PLA與其他塑膠的性質不同,所以不能與其他塑膠混和回收,甚至可以說,其他塑膠混到PLA反而會大大妨礙其回收的價值與可行性,而且目前主要得靠人工把PLA與其他塑膠分類,所以這是現在塑膠回收體系的一大困擾。但是很多消費者不了這點,PLA看起來與其他塑膠又太像,有的民眾堅持自己還有別人都要把PLA丟在回收塑膠區,其實這很困擾。也因為PLA必須走獨立的回收體系,台灣又缺乏PLA再製的機制,所以其實PLA即使分類完,也大多是送去焚化,並無法做到再循環 (Recycle)。

怎麼辨明哪種塑膠屬於PLA,PLA屬於第七類塑膠,詳細塑膠分類的比較請見塑膠包裝可以裝熱食嗎? 會有塑化劑或致癌物的危險嗎? 塑膠分類完整比較

PLA在自然環境很難分解

PLA造成很多人誤會的地方,是認為他在自然環境中比如說埋在土裡就會分解成大自然的養分或是回歸成二氧化碳,其實那是出自許多人心中的想像,或是源自於廠商的刻意誤導行銷。韋恩之前就有分享過 網友對甘蔗吸管的分解實驗,6個月失敗,有人做了實驗,將PLA包裝埋在土裡長達半年的時間,但是PLA外型還是完整好好的,沒有分解的痕跡。事實上,根據之前的日本學者研究,PLA必須在特定的條件下才能進行理想的分解,也就是必須在厭氧的環境下,具有足夠高的濕度,55度C以上,60天的時間才能分解90%。所以絕對不是埋一埋就能分解掉這麼美好。

PLA在台灣不能作為堆肥使用

目前台灣法規對PLA回收缺乏全面思考,呈現多頭馬車,橫向連結不足的情形。目前法規規範,雖然已經有「可堆肥化塑膠」「用於紙與其他可堆肥基質覆層之生物可分解塑膠」以及「CNS14432 塑膠材料在控制堆肥環境下最終好氣生物分解度測定法-二氧化碳釋出量分析法」的檢驗方法。但是在關鍵的肥料管理法中,PLA還未列為肥料材料,所以無法合法作為堆肥,堆肥業者也因此沒意願收PLA堆肥。

PLA包裝在台灣被麥當勞放棄

新聞曾經報導,速食業龍頭台灣麥當勞發現可分解塑膠PLA去化及回收受阻,2020年率先和PLA分手,沙拉盒和透明冷飲杯改為紙容器。台灣麥當勞指出,之前許多消費者要回收餐盒容器時,常常分不清PLA和塑膠,後來追查PLA用後的流向,也覺得不妥,促使該公司淘汰PLA容器,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二○二○年五月起,原本PLA材質的沙拉盒、冷飲杯全改為永續林業認證的紙容器,全台麥當勞回收檯投入口與標示也重新設計,回收物只分為「塑膠」與「紙杯/紙盒」兩類,消費者回收意願與正確度都提高,回收量較前一年增加15%。()

目前有機連鎖通路「里仁」則選擇繼續擁抱PLA作為塑膠袋用,其配套則是自行建立回收、堆肥體系,致力實踐減塑,但付出昂貴的代價。

台灣對PLA進行科學的堆肥降解實驗

台大農業化學系的學者丁雅涵與羅凱尹進行了一份科學報告,發表於2021年3月的台灣農業化學與食品科學誌探討「生物可分解性塑膠聚乳酸的降解條件研究 (Taiwa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hemistry and Food Science (March, 2021) 59(1):11-17)」。對於PLA如何可以較快速的降解,做了一系列的實驗,韋恩快速摘要一下。

前處理

PLA的降解最好有紫外線照射的前處理,破壞PLA的表面,以利後續的發酵作用。照射UVC 12小時以上, UVB24小時以上,可以加速後續的堆肥分解。

發酵條件

堆肥條件以厭氧固態發酵最佳,添加稻稈作為碳源以及雞糞作為氮源 (氮碳比20),水分含量60%,溫度50度C。

大家可以看到,這樣PLA的堆肥降解反應需要這些特殊的條件,才能達成在一個月左右降解,且不具惡臭,所以PLA的分解真的不如外界想像的容易,也很難達到100%。

生物可分解性塑膠聚乳酸的降解條件研究 (Taiwa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hemistry and Food Science (March, 2021) 59(1):11-17)

韋恩的分析其實是想提醒,目前為止,沒有一種完美的生物可分解塑膠,不是買了哪種宣稱可以100% 分解的塑膠,我們就可以完全放心,身為負責任的消費者,還是要盡力做到減少塑膠的使用 (Reduce)、盡量循環使用 (Reuse)、做好回收(Recycle)。

韋恩的食農生活

Recent Posts

台灣米以「むすびの郷」為品牌名再度進軍日本連鎖超市

今天11月14日,台灣米又再度...

14 小時 ago

日本鶴岡市的外來生物活用計畫就是把牛蛙與美國螯蝦變成美食

對於外來入侵動物,日本人也是想...

14 小時 ago

起司是什麼?有哪些種類?有什麼功效

11/11日是世界起司日,起司...

7 天 ago

過度飲食不是你的錯,很可能是超加工食物害的

過度飲食習慣是肥胖的主要原因,...

1 週 ago

日本教授開發出「無骨魚」提昇吃魚消費

日本滋賀県立大学 杉浦省三教授...

2 週 ago

浣熊香腸與肉丸在德國大受歡迎

德國人相信清除外來生物的最好方...

2 週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