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內臟的真相
台灣人對吃豬內臟可是博大精深的,可說是什麼都吃,什麼都不浪費,樣樣也都可以弄到很好吃。只是我們常吃的豬下水、黑白切大家知道是什麼部位嗎? 韋恩記得以前同學們有念獸醫的、念醫學的等等,湊在一桌吃飯研究起來像解剖學,大聲談起各部位的名稱,常讓鄰桌不是滋味。
本文請教專業養豬業者剖析豬內臟到底來自那些部位,如果想要了解豬肉的部位以及適合的料理方法,可以參考另一篇豬肉部位大解析。
目錄
豬內臟的專業名與俗稱對照
以下是常吃的部位,小吃攤名與器官名對照表:
肝連 | 橫膈膜 |
大腸頭 | 直腸 |
生腸 | 輸卵管、子宮 |
粉腸 | 空腸 |
白管(脆管) | 胸大動脈 |
紅管 | 食道 |
小肚 | 膀胱 |
天梯 | 上顎 |
菊花肉 | 臉頰肉 |
老鼠肉 | 腿腱肉 |
這樣朋友們去點黑白切時,也可以順帶增加點食農知識。
雜碎是官方專業用語,沒有歧視意味
民進黨立委管碧玲曾出來說,「台灣的祖先篳路藍縷,窮困的生活發展出「敬天惜食」的文化,愛吃豬的內臟,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展出來的。而「雜碎」是中國人稱呼牛、羊的內臟,她呼籲國民黨不要用負面字眼把豬的內臟叫做雜碎。」
其實雜碎一說本來是中性名詞,沒什麼負面不負面的,管委員多慮了。而且這是倒果為因,也跟中國沒關係,美國中菜經典名菜「炒雜碎」、或是「李鴻章雜碎」、「Chop Suey」,風行多年也沒人說是負面用語。雜碎也是目前官方標準用語,進出口報關、分類都有豬雜碎、牛雜碎,跟豬牛也沒什麼關係,希望大家不要用有色眼鏡看它,讓內臟好好上桌,我們安心享用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