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品成本管理看話術講的成本跟真正的成本不一樣
近來有許多起網路上的攻訐,指責廠商是不是賺的是暴利。從前一陣子的葉黃素膠囊,有品牌指責他廠賺很大,韋恩已經嘗試說明成本的差異會在哪裡;而這一陣子因為多起農產品滯銷事件,有很多顏色鮮明的粉絲頁出來指責中間有菜蟲,合作社或是運銷商賺的是暴利;更久遠的更是從吳音寧進入北農開始,就大張旗鼓的說要抓「菜蟲」。但是這幾年下來到現在,菜蟲也不見抓到半隻,但是最近指責中間商暴利的粉絲頁們卻聲量越來越大。
韋恩深以為憂,所以想要出來為大家從財報的觀點說明一下食農業的成本結構,韋恩認為,指責者恐怕是惡意扭曲了所謂「成本」的觀念,讓觀眾收到錯誤的訊息,以為成本距離售價有非常大的空間,這其實不符事實。
這故事其實可以從2009年消基會發布的一則新聞「成本3元賣30 「菠蘿麵包太貴,消基會:不降價將抵制業者」說起,當時消基會抽查市面十九家麵包店所售的菠蘿麵包後,批評售價不合理,「消基會秘書長吳家誠昨說…該會計算菠蘿麵包原料價格,六十公克麵包成本不到三元,順成同份量賣二十一元,全聯僅賣九元,呼籲業者:不要賺經濟困境財!」韋恩知道應該絕大部分的人都會啞然失笑,因為明眼人都會知道消基會的說法不合理:
1. 商品的售價不盡然要反映成本,售價裡還含有許多無形的如品牌資產或是服務等等,所以很多知名品牌如可口可樂、蘋果電腦硬是賣得比人家貴,台灣如果要進化成知識經濟、服務業經濟,不可不知這件事。
2. 成本不是只有原料成本,人工、行銷、管理都是成本,台灣如果要擺脫低毛利的代工經濟模式,更要有這樣的正確觀念。
資料來源: TVBS
如果大家知道這批評不合理,回頭來看最近批評葉黃素或農產運銷廠商賺暴利是不是模式也很像? 因為基本的批評都是,我葉黃素原料成本才多少多少錢,人家末端賣很貴;或是收購農民一顆鳳梨才多少錢,合作社拿去賣了幾倍價。批評共通點都是原料成本那麼低,廠商卻賣了很貴,這不合理;但是一般老實的廠商只會說,我的成本還是不低啊,我也只是賺個薄利。這中間最大的落差是「惡意批評者講的成本與廠商講的成本根本是兩碼子事! 」但是許多人惡意不講清楚,從中作為鬥爭資本,獲取政治利益。
目錄
真正的成本怎麼看
韋恩在此為大家說明從公司管理財報的原則,成本其實包含很廣,主要可以分成幾大類:
1. 銷貨成本
包含了原料成本、包裝成本、生產人工、硬體設備的折舊攤提、倉儲成本、貨運成本等等,這些叫做直接成本。
2. 營運成本
包含了員工薪水、廣告行銷費、維修保養、辦公室租金等等,這些叫做間接成本。
3. 利息成本
公司需要資本運作,因此會有利息支出。甚至在韋恩之前任職的外商,甚至還要嚴謹地認列一筆固定比例的金融機會成本。
所以說一個公司到底賺不賺錢? 收入如果只有減掉(1) 銷貨成本後那只是叫毛利,這樣看是不準的。必須要再扣去(2) 營運成本(3) 利息成本才會等於公司的稅前淨利,而公司再繳所得稅後,才會得到稅後淨利,這才是屬於公司股東真正賺到的錢。
所以很多企圖帶風向者,只拿原料成本出來說嘴,讓人誤以為售價扣掉原料成本就是廠商的利潤,這種說法是極度不公平的。像餐飲業食材的成本可能占售價的3-4成,食品業原料成本可能占售價的2-4成等等,所以原料成本的高低結構還是要看產業特性、還有公司經營策略、競爭環境等眾多條件而定。
從財報來看實際成本
韋恩可以帶領大家看看食品業許多標竿公司的財報了解看看,讓大家判斷一下:
1. 營養龍頭的佳格,從該公司2018年第4季的損益表可以看出,銷貨成本占了(銷貨收入的)69.81%,所以毛利為30.19%;營運(費用)成本占了18.67%,因此稅前淨利為13.45%,真正的稅後淨利是10.86%。
2. 畜產龍頭的卜蜂,從該公司2018年第4季的損益表可以看出,銷貨成本占了(銷貨收入的)86.54%,所以毛利為13.46%;營運(費用)成本占了7.44%,因此稅前淨利為6.16%,真正的稅後淨利是4.69%。
所以這能說是廠商都暴利嗎? 我想這樣的利潤應該算合理,甚至低於一般人的想像吧。當今真的是一個薄利時代,只有幻想文才會把所有廠商塑造成暴利的怪獸。韋恩雖然不是會計專業,只是用自己理解的管理角度為大家分析。希望大家要有自己的批判。
結論
韋恩知道許多網軍看不懂財報,或根本也不想看財報,只想打泥巴戰。韋恩還是期盼消費者能夠自己判斷,不要輕易隨惡意操弄輿論者起舞。也奉勸有政治目的的網軍,不要為了自己短期的利益,用惡意的鬥爭手腕摧毀了社會的秩序,砸垮了大家互信的基礎,對台灣有百害而無一利。而政府真正該做的是塑造一個良好的產銷環境,讓產方與銷方能夠健康的合作,政府絕對不該出來帶頭喊抓菜蟲,挑起產方與銷方的對立鬥爭,實際無益於產銷秩序,對消費者也沒有好處。